随着 2025-2026 赛季亚冠精英联赛与二级联赛的临近,《体坛周报》记者马德兴的观点 ——“中超四强目标仍应争取晋级”,为陷入畏难情绪的中超足坛注入了理性声音。在亚足联赛事全面改革、西亚球队凭 “金元足球” 云集大牌外援的背景下,中超球队不应因实力差距便主动收缩,而需以清晰的战略、务实的策略,在亚冠赛场争取突破。毕竟,亚冠不仅是俱乐部的荣誉战场,更是中超与亚洲足球对话、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窗口。
亚冠改革后的赛事格局,为中超四强提供了 “可争取” 的晋级土壤。新赛季亚冠精英联赛虽仍为东西亚各 12 队共 24 队参赛,但 13 支 “新面孔” 的加入(含东亚 3 支全新队伍:韩国江原 FC、日本町田泽维亚、中超成都蓉城),实则打破了传统强队的垄断格局。相较于以往 “豪门扎堆” 的残酷竞争,如今的赛事更具不确定性 ——12 队争 8 个出线名额的 “12 出 8” 规则,意味着无需追求全胜,只需在 8 轮联赛阶段拿到 11-12 分便可大概率晋级。这一积分门槛并非高不可攀:以上海两队上赛季的亚冠表现为例,若能在主场 4 场比赛中拿下 8-10 分,再在客场 4 场争取 2-3 分,即可轻松达标。而亚足联针对 “中途退出” 新增的 “平均分排名” 规则,更避免了此前山东泰山因特殊情况缺席导致的积分损失问题,为球队提供了更公平的竞争环境。
中超球队当前的 “畏难情绪” 与球迷的 “双重标准”,却成了冲击亚冠的最大内耗。一方面,沙特等西亚球队凭借高额投入签下世界级外援,让中超球队产生 “难以抗衡” 的心理暗示,进而将重心转向国内联赛 “内卷”;另一方面,球迷群体呈现出矛盾态度:看待国足世预赛时,即便实力不济也要求 “冲击世界杯”,指责球员 “缺乏拼搏精神”;面对亚冠时,却纷纷建议中超球队 “放弃外战、专注内战”。这种分裂的认知,本质上是对 “竞技体育价值” 的误解 —— 亚冠赛场的较量,不仅是成绩的比拼,更是球员积累国际比赛经验、球队打磨战术体系的重要途径。正如马德兴所言,若因暂时的实力差距便主动退缩,中超球队将永远无法缩小与亚洲顶级俱乐部的差距,陷入 “越怕输越不敢打,越不敢打越落后” 的恶性循环。

务实的战略部署,是中超四强突破亚冠的关键。针对中超球队 “客场作战能力弱” 的通病,“最大化利用主场优势” 应成为核心策略。以国安参加的亚冠二级联赛为例,6 场小组赛需拿到 10 分即可出线,这意味着球队拥有 2 次 “容错机会”—— 即便客场输 1-2 场,只要在主场 3 场比赛中拿下 7-9 分(如 2 胜 1 平),便可稳稳晋级。对于上海双雄这类连续第二年参赛的球队,可在上赛季经验基础上优化客场策略:面对西亚强敌时,以 “保平争胜” 为目标,避免盲目对攻消耗;对阵实力相近的东亚球队时,则可主动出击争取胜利。而新军成都蓉城虽缺乏亚冠经验,但可借助 “黑马心态”,以防守反击战术在主场给老牌强队制造麻烦,逐步积累积分与信心。
双线作战并非 “两难选择”,而是 “合理取舍” 的艺术。马德兴并未要求中超球队 “双线争冠”,而是强调 “拟定合理战略”—— 在国内联赛关键阶段,可适当轮换核心球员,避免过度消耗;在亚冠关键战(如主场对阵直接竞争对手)中,则需派出主力阵容全力争胜。这种 “有所为有所不为” 的策略,既不会因亚冠拖累联赛,也能在亚冠赛场保持竞争力。例如,若某场亚冠客场对阵实力远超自身的西亚豪门,可派上部分年轻球员锻炼,主力则留力备战周末的联赛;而回到主场面对出线关键战时,再让核心球员悉数登场,冲击关键积分。
亚冠赛场的意义,远不止于一张晋级门票。对中超而言,球队在亚冠的表现直接影响联赛的亚洲排名,进而关系到未来的亚冠参赛名额;对球员而言,与西亚大牌外援的对抗、适应不同风格的战术打法,能快速提升个人能力 —— 此前武磊、张琳芃等球员正是通过亚冠历练,才成长为国足核心。若中超四强能放下 “畏难包袱”,以马德兴提出的 “争取晋级” 为目标,脚踏实地制定策略,不仅能在亚冠赛场实现突破,更能为中超联赛的长远发展注入动力。
在亚冠新局下,中超四强无需追求 “一鸣惊人”,但必须保有 “敢于竞争” 的态度。11-12 分的晋级门槛、可利用的主场优势、更公平的规则环境,都为球队提供了可行路径。摒弃畏难情绪,打破双重标准,以务实策略冲击亚冠晋级,这不仅是对俱乐部荣誉的担当,更是中超足球向亚洲足坛证明自身价值的必由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