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紧张激烈的 U23 亚洲杯预选赛落下帷幕后,中国 U22 男足成功打入决赛圈,这一成果无疑为中国足球注入了一剂强心针。然而,正如《天津日报》所指出,透过这次预选赛,U22 国足的表现可谓喜忧参半,尤其是进攻端暴露出的问题,犹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,时刻警示着球队未来之路布满荆棘。
此次预选赛,U22 国足成功突围,拿到通往决赛圈的门票,这是球队努力的成果,也是值得欣喜之处。从战术执行层面来看,球队的防反战术在部分场次中展现出了一定成效。面对实力强劲的对手,球员们能迅速落位防守,抓住对手进攻压上后的身后空当,发动快速反击,多次创造出有威胁的进攻机会,这体现了球队在战术配合上的默契以及对教练战术意图的良好贯彻。
但在喜悦之余,球队进攻端的表现却令人忧心忡忡。纵观整个预选赛征程,U22 国足在进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,而过度依赖王钰栋个人发挥,成为最为突出的症结。在多场比赛中,当球队进攻陷入僵局时,王钰栋往往成为改变战局的关键人物。例如对阵北马里亚纳群岛队的比赛,上半场球队进攻乏力,多次射门无果,场面一度陷入胶着。下半场王钰栋替补登场后,迅速盘活了球队进攻,他凭借出色的个人能力,或突破创造机会,或直接破门得分,最终帮助球队以 10:0 的悬殊比分大胜对手。这场比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王钰栋的个人实力,却也凸显了球队进攻的 “偏科”—— 过于依赖单一球员。

过度依赖王钰栋,使得球队进攻体系存在极大风险。一旦王钰栋因伤病、停赛等原因无法登场,或者在比赛中被对手重点盯防限制发挥,球队的进攻便极易陷入瘫痪。在预选赛首轮对阵东帝汶队的比赛中,王钰栋的发挥受到对手严密防守的影响,球队在进攻端便显得办法不多,全场控球率虽高达 68%,射门次数也多于对手,但进攻效率极为低下,最终仅以 2:1 艰难取胜。此外,这种依赖还不利于球队整体进攻体系的构建和年轻球员的成长。其他进攻球员在比赛中可能会不自觉地减少主动创造机会的尝试,过度依赖王钰栋的个人能力来打破僵局,这不仅限制了自身能力的发挥,也阻碍了球队形成多元化、立体式的进攻战术。
除了对王钰栋的依赖,球队在进攻配合上也存在明显不足。面对对手密集防守时,球员之间的传球失误较多,进攻套路单一,缺乏有效的战术变化。往往是简单的边中结合,或者长传冲吊,很容易被对手预判和化解。在阵地进攻中,球员们缺乏耐心的传导和跑位,无法撕开对手防线,创造出高质量的射门机会。在一些关键比赛节点,球员们的心态也不够稳定,把握机会能力欠佳,多次错失必进球良机,这反映出球队在进攻心理素质和射门技术方面还有待加强。
U23 亚洲杯决赛圈将于明年 1 月 7 日至 25 日在沙特举行,留给 U22 国足的备战时间已然不多。接下来,球队应着力解决进攻端的问题。一方面,教练组需要丰富进攻战术,挖掘更多进攻点,通过战术演练和日常训练,让每个进攻球员都能明确自身职责,参与到球队整体进攻体系中来,减少对单一球员的依赖。另一方面,要加强球员之间的默契培养,提高进攻配合的流畅性和成功率,丰富进攻套路,增加战术变化,提升球队在面对不同防守阵型时的进攻能力。同时,还需注重球员心理素质的锤炼,通过模拟比赛等方式,提升球员在高压环境下把握机会的能力。只有解决好进攻端的问题,U22 国足才能在明年的 U23 亚洲杯决赛圈赛场上走得更远,为中国足球带来更多惊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