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 U22 国足备战出线关键战的紧张时刻,中国足协却不得不分出精力,在 9 月 8 日深夜发布声明,强烈谴责针对裁判员唐顺齐的网络谣言。这本该是一则维护正义、澄清事实的严肃声明,然而,它却如石沉大海,未在舆论场激起太多水花。究其原因,一方面是辟谣声明相较于谣言本身,天然缺乏吸引眼球的 “流量因子”;另一方面,这则谣言荒诞至极,近乎毫无逻辑的 “诅咒”,令多数人一眼便能看穿其虚假本质。可即便如此,中国足协仍需耗费精力辟谣,足见其无奈。
事实上,这绝非中国足协首次卷入此类 “不值一辟” 的谣言漩涡。回溯至 7 月东亚杯期间,网络上流传着 “中国男足大包小包,日本球员就一个手包” 的说法,为正视听,足协官方不得不发布详细数据,逐一解释中国男足行李的构成,试图打破这种毫无根据的抹黑。从这两件事不难看出,中国足协在面对网络谣言时,正陷入一种尴尬且无奈的境地,辟谣工作似乎陷入了 “按下葫芦浮起瓢” 的恶性循环。

中国足球,尤其是中国男足,长期以来都是网络谣言的 “重灾区”。近期,“苏超改名”“太湖基地拒绝国足训练”“足协指导苏超、村超被拒” 等谣言甚嚣尘上,而 “中国男足 0-11 不敌马来西亚”“中国男足被业余球队完爆” 等假消息,更是如同某些网络平台的 “常客”,隔三岔五便会冒出来博人眼球。为何中国足球会成为谣言的 “温床”?其一,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,自带巨大流量,其受众广泛,关注度极高。无论是球迷群体内部不同球队支持者之间的观点碰撞,还是球迷与非球迷之间对足球认知的差异,都极易引发话题冲突,为谣言传播提供了土壤。其二,中国男足长期在国际赛场上成绩欠佳,行业内还曾爆出诸多乱象,如 “假赌黑” 等问题,这些负面事件极大地损害了中国足球的形象,让大众对其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不良印象。在这种情况下,部分人怀着 “看热闹不嫌事大” 的心态,肆意编造、传播关于中国足球的谣言,以宣泄自身情绪。其三,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,造谣中国足球的 “成本” 近乎为零。造谣者几乎无需承担任何法律责任,甚至在一些情况下,即便被戳穿,不仅不用道歉,还可能因引发争议而收获大量流量,这种畸形的现象无疑助长了造谣之风的盛行。
中国足协的连续辟谣,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以正视听的作用,但仅靠足协一方的努力,显然难以从根本上改善中国足球的舆论环境。要想彻底扭转这一局面,需多管齐下、多方发力。首先,网络平台应切实履行社会责任,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力度,优化信息推荐算法,对于明显虚假、恶意诋毁中国足球的谣言,应及时屏蔽、删除,避免其广泛传播。同时,简化举报流程,降低举报门槛,鼓励广大网民积极参与到抵制谣言的行动中来。其次,相关执法部门应加大对造谣者的惩处力度,提高造谣成本。通过法律手段,让那些肆意编造谣言、扰乱足球舆论环境的人付出沉重代价,形成有力震慑。此外,中国足球自身也需 “争气”。在提升竞技水平方面,要持续优化青训体系,为年轻球员提供更多成长机会,培养出更多实力强劲的本土球员;在管理层面,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,规范赛事组织、球员转会等环节,杜绝乱象滋生,重塑中国足球的良好形象。只有这样,才能逐渐改变大众对中国足球的刻板印象,让理性、客观的声音回归足球舆论场,为中国足球的发展营造健康、积极的舆论环境。